当前位置:南京精神健康网 > 疾病中心 >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的医学解释

在线咨询,一对一交流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的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人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曾有过不少名称,如法国Morel (1856 年)命名为"早发性痴呆" ;德国Kahlbaum (1871 年)命名为"紧张症"; Hecker (1871 年)称之为"青春痴呆" 。德国 Krapelin (1896 年)将上述命名统一为"妄想性痴呆" ,第一次对精神疾病进行了分类。1911 年E. Bleuler 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指出本病是由于病态思维过程所导致的人格障碍,并非皆以衰退为结局,首次将"精神分裂症"这一术语引人精神病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5 45岁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2 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该病时点患病率为1%~11%;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我国1982 年12 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5.69%。1994 年进行的12年随访,上升为6.55%。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前者为7.11%,后者为4.26%,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1978 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残疾率为 1.67% 。

  本病相当于中医"癫病"、"狂病",属于中医文献中的"花痴"、"心风"、"风邪"、"呆 病"等范畴。癫狂病名出自于《内经》。《灵枢·癫狂》是论述癫狂病的最早专门篇章。它将其症状描述为"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己而烦心候之于颜……";狂疾是"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素问·阳明脉解》。在病因病机上,《素问·奇病论》记载了"人生而有病巅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指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论点《内经》还提出了"诸躁狂越皆于火"的火邪致病学说,创制了方剂"生铁落饮"和针灸治疗本证,首创"与背揄以手按之立快"点穴治疗狂病的方法《难经》提出了"重阴则癫、重阳则狂"的阴阳失调理论;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该病的病因是心虚而血气少;金·张从正的《儒门事亲》、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均提出了该病"痰迷心窍"的病因病机学说;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将癫、狂、痛进行明确区分;清·王清任提出了"血瘾"可致癫狂的观点,并认识到该病与脑有密 切的关系,创制了"癫狂梦醒汤"治疗该类疾病,并沿用至今。

不明白?立即电话咨询 清楚了,立即在线预约
相关阅读推荐